11月13日,快科技报道了一则重大新闻: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的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已在该地正式启用,其年处理能力超过260万吨。这一举措宛如在平静的能源利用之湖中投入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

开创性的能源耦合

中国石化近期项目的意义重大。该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LNG接收站与大型石化产品生产装置之间的能量高效耦合。这一结合并非简单,它凝聚了2023年天津南港众多专家与工作人员多年的辛勤努力,才最终完成了这一复杂系统的耦合工程。此举标志着中国石化在技术创新领域处于行业前沿,勇于探索全新的能源利用模式。若此模式得以成功推广,无疑将在相关行业引发巨大连锁效应,激励更多企业探索不同能源间的耦合应用。

在我国能源领域,关于类似耦合利用的案例此前并不多见。中国石化近期推出的这一新型模式,其对于未来其他项目规划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

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投用,年处理能力超 260 万吨  第1张

该项目的节能减碳效果显著。数据显示,每年可节省天然气1300万立方米,电力300万千瓦时。在当前全球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这一成就无疑是对节能减排事业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华北地区的一些高能耗工厂,若能采用这一技术,其碳排放量将大幅减少。

然而,这样的卓越节能减排项目能否迅速被其他石化企业所采纳?这关乎其是否能在整个石化领域内广泛促进绿色转型的核心。

独特的能源利用循环

在天津南港的生产现场,一个精心设计的能源循环系统正高效运作。该系统以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冷却介质,以乙烯生产装置产生的热量作为热源,并利用甲醇来传递能量。与传统依赖高能耗设备维持生产状态的方式不同,这里采用的是高效的冷热交换技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浙地区的一些化工企业老厂区仍在使用传统的设备和生产方法。

这种先进的冷热能循环系统在推广过程中,是否遭遇了技术上的难题?这一点是必须深思的议题。

打破冷能使用局限

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投用,年处理能力超 260 万吨  第2张

互换站冷能利用率再创新纪录,每小时输送量高达346吨,且能够实现22公里的超长距离输送。我国以往冷能应用范围有限,但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的新项目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限。随着项目的实施,从南方的沿海城市到北方的工业基地,冷能的大规模、远距离应用将迎来全新的设计和布局。

然而,在多种地形与气候环境下,如何确保超长距离冷能输送的稳定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难题。

高转换效率领先国内

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冷能转换效率达到了95%以上。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冷能利用率的最高水平。中国石化在冷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相比,这一差距尤为突出。例如,西部某新建的LNG站点,其冷能转换效率仅为80%左右。

其他企业是否愿意投入资源以提升至这种冷能转换效率?这一举措对行业的发展影响不容忽视。

持续探索绿色升级

中国石化未来将聚焦明确目标,致力于研究冷能的全面利用、轻烃的分离技术以及氢液化技术等领域。这一举措表明,该公司在追求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将持续前进,不会止步不前。在全球石化行业普遍面临转型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石化作为能源领域的巨头,其持续探索和前进显得尤为关键。

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投用,年处理能力超 260 万吨  第3张

公众普遍关注,中国石化此次探索将如何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至何种深度。我们期待读者为本文点赞、分享,并留下您的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