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人士感到困惑,尽管有相关协会及信通院引领推进统一快充技术,但众多厂商对此持保留态度。接下来,我们将对UFCS快充协议所遭遇的困境进行详细分析。
功率差距明显
UFCS作为快速充电协议,在充电功率方面并不占优。其1.0版本的峰值功率仅为44W,相较于国际广泛采用的PD3.1快充协议,差距明显。只要设备具备Type-C接口,并且充电芯片兼容PD3.1协议,通过USB-IF认证的设备即可实现快速充电,其功率输出和兼容性均表现出色。
硬件配套滞后
UFCS的功率提升受限,原因可能是硬件支持未能同步发展。通常,快速充电方案依赖于功率计算公式,提升功率途径包括提升电压或增加电流。然而,这要求充电器、数据线和手机接口具备较高的电流承载能力。为确保安全,数据线需配备eMarker芯片,但不同厂商的方案存在兼容性问题,并且截至目前,UFCS官方网站上尚未提供符合要求的线材。
排他性惹人厌
通常,手机快速充电包含一个“握手”阶段,此阶段优先采用私有协议,随后再选择功率较高的公共协议。然而,UFCS为了推广其标准,要求协会成员的设备首先识别并使用该协议,只有在识别失败的情况下才会转而使用其他协议。据悉,协会还规定成员对其他公共协议的支持功率不得高于UFCS。这一规定显著削弱了UFCS的吸引力。
小米态度反映问题
小米对UFCS的兼容性并无显著兴趣。据B站博主@荔枝李透露,小米早已采纳了27W的PD和PPS等公共充电协议。用户对UFCS融合快充技术的提升感受并不明显。即便舍弃UFCS,小米仍能保持良好发展,这间接揭示了该协议的缺陷。
用户体验受影响
消费者在使用UFCS技术时,其充电体验受到直接影响。若充电头和数据线兼容UFCS,一旦完成连接,充电功率将固定为44W,无法实现更高功率的快速充电,这无疑增加了充电所需时间,给快节奏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行业发展受阻碍
随着统一快充技术的大规模推广,UFCS理应发挥积极作用,然而现状却对行业发展造成了阻碍。协议的低功率和排他性特点使得厂商参与度不高,难以确立统一的快充标准,进而使得快充技术的发展步伐变得迟缓。
业界普遍关注如何优化UFCS快充协议,以期其在市场中取得更佳表现。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您的建议,同时,若您认同本文观点,请点赞并转发,以扩大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