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即达”的娱乐时代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快速浏览到感兴趣的内容。短视频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碎片化娱乐的需求。它已成为众多人日常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他们大量的闲暇时光。据不完全统计,超过半数的用户每天在短视频上的使用时长超过一小时。
该平台之所以备受青睐,主要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涵盖了生活的众多方面。无论是轻松的笑话,还是深入的科学知识,抑或是美食的推荐和时尚的搭配,这里均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兴趣群体的娱乐需求。提供的娱乐体验既具有个性化特点,又迅速且方便快捷。
博士新观点:“有害论”存疑
近期,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Xhaiden在脑科学媒体发表文章。他提出,人的性格特点对短视频的选择有显著影响。目前,关于短视频有害的说法尚未得到研究证实。互联网带来的道德担忧可能促使公众对短视频产生负面看法。
Xhaiden经过对大量学术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观看短视频与普遍的危害之间存在直接关联。观看短视频这一行为,其关联性更多体现在个人特点、社会环境以及应用特性等方面,而非仅仅是负面影响。
“降智”谣言不攻自破
网络中存在说法,认为观看短视频可能损害智力、导致大脑功能衰退。但截至目前,科学研究并未证实使用智能手机会持续损害注意力、记忆力等核心认知能力。此类观点往往基于未经证实的流言。
短视频平台实质上充当了知识传播的角色。众多内容创作者在此领域分享专业知识,让用户在娱乐之余也能获取知识。涵盖科学普及、历史叙述、语言学习等多种内容,为公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知识获取渠道。这一现象不仅未削弱公众的智力水平,反而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整体素质。
人格特质与短视频使用
个体的人格特质显著地左右了他们对短视频的依赖水平。研究显示,具备某些特定人格特质的人更易陷入短视频的沉迷。以神经质型个体为例,他们常因生活压力而感到无聊和孤独,短视频则成为他们缓解这些负面情绪的途径。
低宜人性个体,通常被认为是不合群的,他们更倾向于频繁浏览短视频。在这些虚拟的短视频世界里,他们寻找快乐和慰藉。这一现象反映出,不同个体对短视频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对其影响的分析不应一概而论。
老年群体的新乐土
在老年人群中,短视频平台亦显现出积极的作用。这些平台对于老年人而言,是获取信息、体验社交娱乐和展现自我魅力的重要途径。据调查数据显示,63.7%的老年用户认为短视频增添了他们的生活乐趣,另外,25.2%的用户觉得短视频有助于关注朋友的动态和加强朋友间的互动。
一些老年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他们的晚年时光,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友人。这一平台帮助他们拓宽了社交圈,提升了精神享受,短视频因而成为他们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伙伴。
“成瘾”判断需谨慎
人们通常以“上瘾”作为拒绝短视频的理由,但研究指出,仅根据使用时间来衡量对数字科技的依赖程度可能并不精确。目前,多数短视频成瘾评估工具仅是对其他成瘾评估工具的简单调整,这些工具的评估结果可能并不适合用来判断个人是否对短视频产生依赖。
温彻斯特大学的Satchell及其团队开发了“线下朋友成瘾问卷”。经过对807位受访者的得分分析,发现其中69%的人被判定为“与朋友相处成瘾”。《神经现实》杂志提出,针对当前短视频成瘾的研究,应持谨慎态度,因为部分结论可能存在夸大之嫌,未必反映真实情况。
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短视频对日常生活的双重影响,究竟正面作用更为明显,还是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我们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此外,还请您为本文点赞和转发,以促进更多人对此议题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