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就6G标准制定发表了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6G标准的制定工作尚在进行,邬贺铨院士的言论直击核心问题。他认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大众的基本需求,这一观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6G标准应以大众需求为核心考量
邬贺铨院士强调,在6G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公众的基本需求。历史经验表明,若忽视公众需求,标准制定将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移动网络从1G至4G的发展历程中,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展目标与公众需求的紧密融合。新技术的发展必须适应公众的实际使用场景,因为公众是网络技术最广泛的应用者。若6G标准无法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新技术推广可能会受阻。因此,6G标准的设计应基于公众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那些虽简单却可提升用户体验的应用场景。
这反映出其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在许多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往往侧重追求高端性能指标,却容易忽视最大用户群体的需求。若不重视针对大众的网络体验场景设定标准,后续运营可能会面临用户活跃度下降等风险。
回顾5G发展中的问题
5G时代的目标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挑战。其中,单一的网络体系和频段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这是5G面临的一大难题。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5G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用户难以感受到其频谱效率和单位能效相较于4G的显著优势。尽管当前用户流量大幅增长,但运营商的平均收入并没有同步提升。在网速对比方面,5G的下行速度是4G的7倍,上行速度却不到3倍,这种差距并不明显。在常见的消费场景中,用户无法体验到5G的优势,而在一些需要5G能力支持的应用中,其网络能力又显得不足。
在一般视频观看及日常社交软件使用情境下,用户并未察觉到5G与4G速度间的显著差异。然而,对于高清视频直播等对高速网络有较高需求的应用,5G网络能力却未能充分满足这些需求。这一现象限制了5G潜在利益的充分释放。
6G面临多维度目标挑战
6G网络设定了多方面的目标,而大众的迫切需求与特定小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往往难以在同一网络架构和频段中得到有效融合。这一挑战与5G所遭遇的难题存在共通之处,然而其复杂性却更为显著。以某些对网络性能有极高要求的应用场景为例,若将这些需求纳入普通大众使用的6G网络架构之中,无疑将影响大众的基本网络体验。因此,有必要对网络需求进行细致的区分与规划。
在推进6G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参考5G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我们应避免单纯追求技术领先,而忽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兼容性。对于一些特定的小众高要求需求,可以采用Wi-Fi、专网以及MEC等替代方案来解决,确保6G大众服务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合理运用其他网络应对特殊需求
6G时代的高标准小众需求,可通过Wi-Fi/专网以及MEC技术得到满足。各类网络形态各有其独特优势。在需求集中的小范围内,Wi-Fi能有效地分担工作负载。以企业内部无线网络需求为例,Wi-Fi的灵活性尤为突出。而专网则能根据特定企业或行业的需求,定制化网络服务。此外,MEC技术能更有效地将计算能力部署在用户端附近。
多种网络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确保了在6G标准制定过程中,既能满足广大用户的基本需求,又不会忽视对特定小众用户高要求网络的适配。这体现了网络布局的合理性,合理运用这些策略能够使网络资源分配更加科学化。
大众需求对6G成功的关键意义
6G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公众需求的精准把握。正如1G至4G时代,紧跟公众需求而取得显著成绩那样。公众需求覆盖面广泛,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从基础的通话、短信,到后来的网页浏览、视频观看,这些都是公众日常网络使用的常见场景。只有在这些场景中实现用户体验的显著提升,6G技术方能融入公众生活,并实现持续发展。
6G的持续进步得益于大众需求的推动。一旦大众对6G的基础服务感到满意,将激发对基于6G的增值服务的进一步需求。这一需求将进而促进6G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技术发展需平衡多种需求
在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的历程中,技术进步需兼顾多方需求。不能仅聚焦于少数群体的高标准需求。广大用户群体构成了网络发展的核心动力。在6G标准制定过程中,应科学地对不同目标需求进行排序。既要确保满足大众的基本使用体验,又不可忽视少数群体的特殊需求。
在此,向读者提出一问:您在体验5G服务时,是否察觉到了5G的显著优势?诚挚邀请各位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