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联网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持续引发关注,此现象直击消费者权益的核心问题。今日,话题“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在社交媒体微博上成为热门,标志着消费者对“杀熟”行为展开反击的重要动向。
年轻人分享攻略
关注到年轻人积极对抗大数据杀熟现象,这一点值得关注。比如,有网民在购买机票时,起初搜索到的直飞最低价为4309元。他们通过发表评论表示机票价格过高,成功促使算法调整,最终价格降至1903元。这一现象显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商家对用户的认知。另外,还有网民发现,使用不同型号的手机购买酒店机票存在价格差异,旧款安卓手机订票可便宜数十元。这反映出在同一平台上,用户因设备不同而受到大数据的不同对待。因此,他们通过这些差异策略来降低被“杀熟”的风险。
消费者常感无奈。面对持续的价格歧视,他们必定寻求改变。例如,在购买饮料时,通过特定操作可享受折扣,这反映出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已开始有意识地避免大数据导致的不平等定价。
大数据杀熟情况
当前互联网消费市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消费者普遍反映价格呈现“使用越久越贵”“浏览越多越烦恼”的趋势。以机票等商品为例,经过不同搜索操作后,价格差异显著。这种差异化的待遇源于大数据算法根据用户的消费能力等特征进行评估,进而调整定价策略。
此类问题多见于网络购物平台,主要影响的是广大消费者。其错误之处在于,在相同的交易条件下,对同一商品或服务设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不公平的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若持续存在,将严重损害市场信任体系。
《实施条例》施行
自今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生效。该条例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具体规定了经营者需以易于理解的形式提供服务信息。同时,条例禁止经营者编造交易或经营数据。
《实施条例》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条例主要针对众多地区的互联网消费场景中的商家,涵盖了所有参与在线消费的个人,为他们提供保障。这一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国家对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重视。同时,它对商家的行为进行了规范,确保在大数据应用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公平竞争。
《通知》下达
11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及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发布了《通知》。该《通知》标志着多部门联手致力于解决算法相关的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的坚定决心。
《通知》规定,禁止通过算法手段进行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行为。此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企业。企业中负责算法设计等相关人员必须遵守。该通知的发布旨在强化对互联网算法问题的监管,并针对消费市场大数据“杀熟”等乱象日益加剧的现状。
专项行动规划
专项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实施。首先,从即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企业需进行自查自纠,此为审视内部算法问题的关键时期。其次,2025年1月1日至1月31日,相关部门将核对企业自查结果,对自查成果进行审查。最后,在2025年2月14日之前,需对治理成效进行深入评估。
该规划覆盖时间全面,涵盖企业内部至部门审查再到整体评估的各个环节。研究范围遍及全国互联网企业的算法治理状况。企业领导等关键人物需积极参与。此举旨在系统性地解决大数据应用中互联网算法引发的消费者权益等问题。
未来发展期待
尽管多项政策已相继发布,然而能否彻底根除大数据“杀熟”现象尚存疑问。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会因利益驱动而出现抵制现象?消费者是否能在实际消费中体验到公平的价格?这些均属未解之谜。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随着年轻一代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警觉性提高,加之官方持续推动相关措施,对消费市场在大数据应用上的健康发展充满期待。消费者期望的是一个公正的线上购物环境,对此您是否认同?欢迎各位积极留言、点赞及转发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