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众多消费者对中国移动的0元领手机活动提出欺诈指控。该事件导致众多消费者权益受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消费者投诉不断
有消费者指出,他们在中国移动的活动中遭遇了免费领手机的诈骗。众多老年用户被误导去申请信用贷款。例如,湖南的一位老人在9月份接到业务员的电话,对方声称可以免费获得手机,并承诺即使不更换套餐也能免费升级宽带,老人因此同意了。然而,随后老人的套餐费用从139元升至199元,且不知情地增加了贷款服务。这一现象充分暴露了消费者在业务员诱导下的受骗情况。
2023年10月,广西某位母亲前往营业厅,营业员向她推荐免费领取手机的活动,但她并未意识到这实则是一个业务陷阱。此外,2020年,有消费者在办理手机卡时领取了免费礼品,却未察觉到这背后隐藏的贷款购买手机的陷阱。
消费者权益被侵犯
中国移动未对消费者说明该机款为贷款购买,存在隐瞒事实的行为。消费者的知情权遭受严重损害。公司以免费优惠为诱饵,促使消费者签订贷款合同,涉嫌商业欺诈,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业务员在签约过程中可能存在强制或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正如先前所述,一些老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诱导录制视频并签订合约,甚至被擅自办理网贷。
客服回应模糊
中国移动客服表示,消费者需至当地营业厅了解具体活动详情,并提及存在优惠购买或分期付款的选项。以分期付款为例,消费者需签署三年套餐,并按分期方式支付话费,若中途终止可能对个人信用记录产生不利影响。此回应较为含糊,未能明确解答消费者关于误导消费等方面的疑问,亦未能清晰说明免费领取手机活动中的各项规则如何界定及执行。
业内分析背后原因
分析指出,此类营销策略并非孤立现象,已在多个地区出现。此现象可能反映出中国移动面临业绩压力。具体来看,中国移动的月均通话时长(MOU)与今年上半年持平,维持在225分钟/户/月,未现增长。这或许是其采取此类营销策略的原因之一。然而,这并不能作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借口。
受害者维权建议
受害者建议消费者及时联络中国移动的客户服务部门或实体营业点,寻求对合同内容的详细说明。消费者有权申请终止贷款协议,并请求退还相关费用。然而,这一流程对消费者而言可能充满挑战,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他们在面对繁杂的合同条款时往往感到困惑和无助。
此类问题需重视
众多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因该营销手段引发,对中国移动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中国移动亟需对此给予关注,并规范旗下营业网点及业务员的营销活动,加强监管。否则,将持续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在此,向广大读者提问:若您遭遇类似营销陷阱,将如何应对?期待大家积极参与评论交流。若您认为本文有益,请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