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最后一只大猩猩Bua Noi未受到恰当的照顾,被誉为“全球最孤独且最悲伤的大猩猩”。这一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持续努力了十余年,试图拯救它,但最终未能实现目标。
大猩猩的群居习性
大猩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共同生活。然而,Bua Noi却长期独自生活,缺少了自由与亲人的陪伴。它的伴侣已故,它只能在动物园的有限空间中孤独地忍受。这种状况对它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这种与生俱来的习性相悖的饲养方式令人痛心。在自然环境中,大猩猩享有群体互动的生活方式,但Bua Noi却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
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对于这些具有群居特性的野生动物,我们是否应当更加尊重它们的自然习性进行对待?
早期民众的努力
长期以来,人们持续致力于救助Bua Noi。他们通过指责、道德施压和筹集资金等多种途径来帮助它。大家团结一心,旨在使Bua Noi能够迁往适宜的保护区,享受更多的自由。这些民间行动反映了公众对动物权益保护的重视和责任感。尽管如此,这一充满热情的救援活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暗示了仅靠民众的努力尚显不足,动物保护领域亟需来自其他领域的有力支援。
动物园的情况
帕塔动物园,Bua Noi所在之地,为1983年成立的私人动物园。园内除大猩猩外,还饲养着200余种动物。2010年,《卫报》曾将此称为“动物监狱”,环境拥挤,缺乏阳光,围栏污秽,气味刺鼻,游客与动物的近距离接触导致动物极度焦虑。动物福利法对该动物园的监管存在困难。在这种恶劣环境中,众多动物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Bua Noi所承受的痛苦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不禁引发人们对动物园管理与运营合规性的质疑。
大规模营救行动
2014至2015年间,一场旨在救助大猩猩的大型活动展开,成千上万人联名签署请愿书,要求释放Bua Noi并关闭动物园。泰国政府以动物园缺乏必要文件为由,曾试图将动物迁出,但遭到了动物园的拒绝。动物园方面坚称其运营合法,且对大猩猩的照料得当,确保了它们的健康。然而,这一大规模的公众救援行动未能成功,动物园继续运营,大猩猩仍旧被囚禁。这一公权力干预的失败案例,引发了我们对如何有效监管私立动物园的深入思考。
新的营救呼声兴起
2019年,Bua Noi遭受拔毛并在笼中焦虑翻滚的事件曝光,引发公众强烈关注,众多知名人士加入营救行动。然而,动物园方面并未表现出放生的意愿。尽管有消息指出,动物园曾提出以3000万泰铢的价格释放大猩猩,但这一提议随即引发争议。动物园方面先是声称改变主意,接着又提到管理人员更换,最后又称未曾提及“3000万泰铢出售大猩猩”的说法。同时,园方坚持认为大猩猩年事已高,难以适应新环境,应继续留在原地。这一连串事件最终导致大猩猩继续被囚禁在动物园内。
拯救的困境
动物园若满足严格规定,将不会遭遇强制关闭的命运;若动物园拒绝合作,Bua Noi重生的希望将难以实现。这一现状已成为动物保护主义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动物园方面的解释和行动面前,公众的同情与努力似乎显得力不从心。我们究竟还能采取哪些措施来救助像Bua Noi这样渴望自由与生存权利的动物?亲爱的读者们,您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