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探讨生活中的喜悦与困苦,弗洛伊德多年前提出的“快乐原则”理论,曾让我们认识到快乐对人类行为的推动作用。但最新的研究正逐渐揭示出更多引人入胜的发现。
大脑中的奖赏系统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曾指出快乐是推动行为的关键因素。近期研究揭示了大脑的奖赏系统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享受愉悦感时,大脑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并释放出诸如多巴胺和催产素等特定的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如同指示灯,指引着行为。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这种反应机制的深层联系。当人们感受到愉悦时,奖赏系统会迅速作出反应,这种反应通过化学信号的传递是可以被实际探测到的。尽管不同个体释放神经递质的程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遵循相似的规律。这一发现为我们从生理角度理解人类追求快乐的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解脱快感的作用机制
痛苦或压力的消除会引发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胡海岚教授的研究指出,这种愉悦感实际上是一种天然的抗抑郁能力。在社会实验中,对比那些承受重压的人群与从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人群,研究人员观察到他们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反应存在差异。这两种不同的神经元亚群在“解脱快感”的体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类神经元长时间活跃,似乎将快乐感持续延长;另一类神经元则短暂激活,迅速传递出积极的信号。这种大脑的生理反应对于我们克服困境后的奖励效应具有关键作用。
想要的动力来源
生活中,“喜欢”源自内心的愉悦与满足,这是大脑给予的奖励。“想要”则与“喜欢”有所区别,它推动我们不懈地追求职业提升、爱情等目标。这种动力的来源是什么?实则是对达成目标后愉悦感的预期。以创业者为例,他们之所以努力奋斗,源于内心对成功后幸福生活的渴望,这种强烈的愿望正是支撑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压力下大脑的反应
过度压力及工作负荷会对身体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影响会致使身体失去“放松愉悦感”。以实行长期996工作制的员工为例,他们在工作达到一定阶段后,往往会对工作产生厌倦。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大脑的反应,表现为大脑奖励系统的失衡。在此情形下,大脑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类似于电量不足的手机降低能耗,个体可能会出现逃避或减少努力的行为。
躺平现象背后真相
“躺平”现象已成为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实际上,这一概念并非等同于大众所认为的消极怠工或彻底放弃。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它体现了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在网络上,关于“躺平”的讨论多集中于辞职等极端行为。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遵循“不委屈自己,不让自己过于劳累”的原则。他们在积极工作的同时,拒绝过度加班带来的身心消耗。这种“躺平”行为实质上是在为工作和生活划设健康的边界。
平衡带来的好处
在紧张与放松之间寻求平衡至关重要。若处理得当,人们可以摆脱压力,享受轻松与愉悦。设想一位职场工作者在完成重大项目后,选择短暂休假,外出旅行以缓解压力。在此过程中,他有机会重新审视职业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这也有助于为大脑的“欲望系统”注入新活力,恢复对工作的热情。
你是否曾努力在个人生活中探寻此类平衡点?欢迎发表评论、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