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现已在婚礼、遥感测量、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应是科技进步惠及社会的正面体现。然而,随着民用无人机操作门槛的降低,安全问题随之增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一矛盾在于,无人机使用的普及程度与潜在的安全隐患之间存在着不匹配。
湖边事件引出无人机伤人风险
今年七月,袁女士在湖畔遭遇了一次惊险场景。其男友正在录制视频,一架无人机突然迅猛地朝她飞近。无人机首先撞击了她的帽子边缘,随后又击中她的面部,其锁骨部位被螺旋桨划伤。幸亏袁女士当时戴着帽子和墨镜,才避免了更严重的伤害。通过现场视频可见,无人机的飞行速度极快,螺旋桨在撞击中断裂,桨叶险些伤及她的眼睛。这一事件突显了无人机不当使用可能带来的严重风险,以及在高速飞行中机械力量的不可忽视。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袁女士在事后与无人机企业取得联系并追踪到了操作者,然而,这一事件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目前她对无人机发出的声音依然感到恐惧。众多网友也披露了类似的遭遇,其中一人因误操作而遭受螺旋桨伤害,缝了多针。还有网友在公园内遭遇无人机撞击,面部受伤。由此可见,无人机造成的伤害并非孤立事件。
安全事件背后的乱象
当前,无人机引发的安全问题频发,机场周边“非法飞行”现象屡见不鲜。此类非法飞行不仅扰乱了航空秩序,也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在人群密集的公园、住宅区等地,无人机意外伤人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无人机价格下降和操作简便化,许多未接受充分培训的人也开始购买和使用无人机。这些操作者因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容易导致各种意外事故。例如,有些在公园随意放飞无人机的人可能并未意识到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失控的潜在风险。
民用无人机行业快速增长,销售方主要关注产品推广,而对消费者安全培训投入不足。同时,监管体系尚不健全,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非法飞行、人身伤害等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国内无人机管理法规空白的问题
我国在无人驾驶航空器法规领域尚存在空白。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法律规范,无人机在出现众多侵权和安全风险行为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来应对。这导致监管部门难以对无人机的违规飞行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对于遭受无人机安全威胁的公众而言,法律途径也难以成为其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缺乏实质内容的法规体系无法保障无人机行业的有序发展,亦不利于整个民用航空领域的安全保障。
举例而言,若无人机遭遇恶意滥用大疆产品的情况,大疆公司或许需承担一些不必要的责任,这主要由于相关法规界定不够明确。
《条例》出台填补法规空白
2023年6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此举旨在填补法规空白。该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的发布对无人机行业将带来重大影响。这一行动是我国对无人机发展态势和现状进行细致评估后的主动响应。条例具体规定了无人机操作规范,例如,操作微型、轻型民用无人机的人员无需拥有操控员执照,但需熟悉操作流程,了解相关风险及制度。
该规定有助于促进更广泛的民众合规、合理地使用无人机,并且并未为爱好者设定过高的使用障碍。
商业飞行需投保责任保险
根据条例,经营性飞行及非经营性飞行中的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使用,均需依法购买责任保险。此规定旨在应对无人机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商业运营者而言,购买责任保险可在意外发生时提供经济补偿,防止因高额赔偿而破产。非经营性飞行用户亦可通过此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商用无人机在拍摄作业或农业喷洒作业中可能遭遇意外,导致他人财产受损或人员受伤,此时责任保险能够发挥其作用。
新规下无人机发展展望
《条例》实施后,无人机行业将迈向规范化进程。操作人员在使用无人机前将更加重视遵守规定,以降低盲目飞行的风险。公园内无人机乱飞的情况有望得到有效控制。无人机企业将依据法规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并向消费者普及必要的安全知识。消费者在购买无人机时将更加慎重。然而,要实现无人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还需配套监管措施持续完善。
关于《条例》实施后无人机安全管理的相关见解,您有何高见?期待您的点赞与转发,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