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智能座舱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搭载比例持续上升。同时,技术发展呈现新的趋势。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该领域的多个关键信息。
搭载率持续上升
2024年,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前装智能座舱普及率呈现稳定上升态势。上半年,普及率已超过七成,年底时达到73.4%。这一趋势预示,2025年该比例有望轻松超过八成。智能座舱普及率的持续攀升,反映出其在汽车行业中的高度关注,同时也预示着它正逐渐成为行业内的标准配置。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体验的需求不断上升,这一趋势促使汽车制造商加速在智能车系统领域的战略部署和资金投入,旨在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
多元化发展态势
2024年,智能座舱市场呈现多样化增长态势。具体来看,座舱计算平台的发展呈现“两端分化、中间升级”的特点。在20万元以下的经济车型和35万元以上属于传统豪华品牌的车型中,分布式架构仍为主导。而中端车型,价格介于20至35万元之间,成为域控升级的首选目标。同时,这种趋势正在逐步蔓延至价格低于20万元的经济型车型。
智能舱在不同价位汽车中的应用呈现丰富性,这一现象体现了市场对差异化需求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市场细化的动向。汽车厂商针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推出了多种具有独特特色的智能舱解决方案。
大屏化特征明显
2024年,智能座舱技术向大屏化方向发展。数据显示,中控大屏尺寸在10英寸以上者普及率高达87.9%,液晶仪表屏普及率亦超过50%,具体数值为53.4%。此类大屏不仅为用户提供更多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还推动企业对座舱计算平台进行技术升级。
驾驶员通过大屏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直观,且其操作流程简便,这有效提升了人与设备间的互动感受。鉴于消费者对大屏的喜爱,汽车制造商正持续优化车内计算系统的各项性能。
芯片厂商格局生变
2024年的数据显示,以10英寸或更大尺寸的座舱平台为基准,高通的市场份额居首,成为域控升级的关键平台。与此同时,恩智浦、德州仪器、英特尔等公司的市场份额持续减少。值得关注的是,芯驰、华为等国内企业正经历快速的增长阶段。
市场结构变化显著,反映出芯片技术迅猛发展,同时市场竞争愈发剧烈。国内企业凭借其创新能力与成本上的优势,正逐步在智能座舱芯片领域展现出竞争力。
本土方案占比提升
2024年,国内汽车制造商中,采用本土化战略的企业比例上升至7.4%,这一数字比2023年的2.5%大幅提升,增长幅度超过三倍。在这一趋势推动下,芯驰公司成功突出重围,成为国内市场智能座舱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该公司的市场份额增至3.57%。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上汽、奇瑞等知名品牌的超过50款主流车型。同时,实现了产品的批量生产。
国内供应链的兴盛反映出国内解决方案的份额增加。众多汽车厂商对国内芯片生产商的技术能力及产品质量表示认可。这种认可为中国智能驾驶舱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未来竞争更激烈
智能座舱技术正迈向新的成长阶段,舱内泊车、驾驶功能一体化以及AI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成为汽车制造商的新追求。在我国,智能座舱的供应链正经历重构,预计座舱专用芯片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未来,汽车制造商对智能座舱的规范将更为严格。供应链企业必须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市场竞争的加剧将推动行业加速整合,进而塑造出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结构。
在智能座舱芯片领域,哪家企业有望占据领先地位?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同时,请记得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